首页 > 游戏攻略 >

领主 领主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8-24 12:30:58来源:网络转载

很多朋友对于领主和领主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谁能详细介绍魔兽世界各种族的领主

联盟:

人类:暴风城,伯瓦尔~弗里根公爵。

是代表着光明与正义的圣骑士,手握着比史诗品质还要强大得多的剑和盾牌,有着可以将一切妄图**联盟的**消灭的终*力量。

矮人:麦格尼~铜须。

铁炉堡的国王,同时也是卡兹莫丹的领主,当矮人们被迫离开家园来参加第二次战争时,麦格尼.铜须是这些矮人无畏的**.一方面他的兄弟作为服务于联盟的大使,另一方面,麦格尼英勇的作战来夺回那些祖先的土地.麦格尼同样**着他的人民参加了第三次战争,但在这次战争中他失去了他的兄弟,穆拉丁。穆拉丁即是魔兽争霸3中的山丘之王。

暗夜精灵:范达尔·鹿盔

鹿盔是大的德鲁伊的高级尉*曾经训练了无数新一代的风之德鲁伊,他是位*富有才智和**的暗夜精灵.

侏儒:大工匠梅卡托克

他是侏儒的首领。在诺莫瑞跟陷落之后带领幸存的侏儒们逃到了铁炉堡并计划这收复昔日的主城。

德莱尼:先知维纶

目前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资料。

部落:

兽人:萨尔

萨尔是兽人杜隆坦和德拉卡(Draka)**的儿子。他是在雪地中父母的尸体旁边被找到的。具体它的事迹太多太多了,可以去玩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的剧情也可以到网上找一下有关他的文章。

牛头人:凯恩~血蹄

凯恩是卡利姆多牛头人部族的精神**。他与环境有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联接,并对元素力量和**的**野*充满了敬意。凯恩是个非常睿智的牛头人,但他举止迟缓,由于**缓慢也给其他种族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解决问题之前,他总是陷入沉思,而且经常要不受打搅得连续考虑几天。但当他决定要付诸实施的时候,则势不可挡。他以难以置信的热情进行战斗,但从未失去理智。他喜欢在战斗中观察敌人,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敌人的优势和劣势。

**:希尔瓦娜斯·风行者

黑暗女王,被遗忘者的女妖之王。身披蛛丝精结而成的黑色长袍,柔弱的女*外形散发着死亡和阴暗的气息。头巾蒙住了面容,但优美的体态和杏仁般的双目显示了她曾经具有的精灵血统。可是冰冷雪白的皮肤和**哀怨的眼神,无一不显示她已经成了拥有无限力量的**生物。她右手紧握着装饰华丽,精雕细琢的精灵长弓,腰带上别着一把带鞘的魔杖。虽然优雅的外衣表明了她握有王权,但从泥泞的双靴和已经穿旧的皮裤可以看出,她也曾四处游历冒险。

希尔瓦纳斯·风行者是前高等精灵王国的一名游侠将军。在人类堕落王子阿尔塞斯**的天灾军团的**下奋力抵抗,战火从精灵王国的*南边一直蔓延到银月城南郊。由于希尔瓦纳斯的指挥不利,导致高等精灵王国用前年魔法修筑的两道魔法天堑——精灵王国之门相继被阿尔塞斯攻破。*后在保卫血精灵王国首都银月城的战斗中,游侠将军——希尔瓦纳斯·风行者在银月城南郊重伤被俘,死后灵魂被霜之哀伤所诅咒,无法解脱,成为了听命于天灾**的痛苦女妖。

巨魔:沃金

沃金是暗矛氏族的首领。与其他暗矛氏族的巨魔一样,他也曾生活在艾泽拉斯大陆南方的荆棘谷,然而如今那里却只留下一些巨魔城镇的遗迹和一片广袤的丛林。沃金和他的族人刚到卡利姆多不久,便在杜隆塔尔附近再次遭遇鱼人的**。若不是得于萨尔全力相助,或许沃金和他的暗矛氏族如今早已不见踪影。此时沃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和那些丛林巨魔们发誓愿为部落效劳并永结同盟。圣山海加尔战役之后,如今这些巨魔定居在杜隆塔尔岩石耸立的东海岸地区。他们将一个定居点取名为森金村(Sen'Jin Village),以此缅怀那位氏族的长者(WoW中这里是巨魔的起始点)。另一些巨魔则散居在位于附近回音群岛(Echo Isles)上的丛林地带。

血精灵:罗曼斯·塞隆

奎尔萨拉斯摄政王,由于凯尔萨斯王子离开追随了伊利丹,他成为了艾泽拉斯大陆上血精灵的**。

二、魔兽世界里有几个领主啊

王座卫兵领主

暗影领主希拉卡希斯

腐蚀领主

裂隙领主

伊利达雷领主巴塔斯

克希兹领主

石拳领主

奥里登·匹瑞诺德领主

火烟领主

莫什奥格领主

暗影领主费尔丹

熔岩领主*奥克

戈多克领主

十字军领主瓦德玛尔

骑士领主布拉德瓦罗

死亡领主

枯萎的沼泽领主

大领主泰兰·弗丁

血领主曼多基尔

大领主莫格莱尼

库尔塔兹领主幽暗沼泽领主

挨饿的沼泽领主

沼泽领主

饥饿的沼泽领主

沼地领主穆塞雷克

塞泰克利爪领主

铁脊熔炉领主

日怒血领主

机械熔炉领主

暗影领主达斯维尔

天罚领主

大领主尤雷加尔

时空领主德亚

裂隙领

血领主迦拉斯

机械领主卡帕西图斯

无限的克洛诺斯领主

邪水领主

伊利达雷血领主

伊利达雷夜魔领主

末日领主卡扎克

深水领主卡拉瑟拉斯

妖术领主玛拉卡斯

数据库里面一查。这么多领主

三、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

国王_公爵_侯爵_伯爵_子爵_男爵

西欧封建主义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论题。许多学者将封建主义的萌芽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日耳曼蛮族原有的军事组织。其中,法兰克人的扈从制度(或称亲兵制度)对封建主义形成的影响尤为巨大。一个领域内的**者为确保其政权的稳固,往往“通过依靠他的可以信赖的军人组成的扈从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为**客体的下层民众之间架起桥梁”,为此他“从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区中赐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时常把他们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块授予他们的扈从成员”。这种土地的分封,乃是蛮族**者试图把个人关系的框架纳入正在运行的**结构的过程,其*终目的是要建立“作为个人联盟的**封建社会*初是一种“军事*的社会”。[5](p.249)而随着公元6-8世纪法兰克人**的扩展,这种政治运作机制也逐渐扩及了整个西欧。

但在公元9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所存在的还只能算作是一种“准封建”(quasi-feudalism)状态,只有在查理曼帝国崩溃以后,西欧的封建主义才步入其成*时期。[6](p.353)所谓“准封建”状态与成*的封建主义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封建领地是否世袭化。在查理大帝去世前的法兰克王国中,**者给予其封臣领地只是作为该封臣个人对其效忠的一种报酬,封臣对领地的拥有有一定的年限,至多也只是终身,当封臣去世后其领地将由**者收回。[7](p.160)通过这种方式,法兰克国王们避免了政治**的分裂。此外,在8-9世纪法兰克王国兴盛时期,商务贸易和货币仍然通行,**者还能用货币来酬常其臣属,[8](p.82)故封地并非是获取效忠的惟一手段。事实上,查理曼很注意****的完整*,他对分封领地非常谨慎,除了恰巧驻在边境上或蛮族所居地区的伯爵以外,查理曼“从不授给任何伯爵一个以上的郡”,他的理由是:“凭那份进款或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9](p.50)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使贵族的领地保持在较小的规模并与基督教会的教区体系犬牙交错,从而排除了贵族领地独行其是的危险*。

然而,查理曼死后,卡洛林帝国便陷于内战不已,并遭受来自马扎尔人、维金人和阿拉伯人外来**的混乱局面,查理大帝约束大贵族割据倾向的努力付诸东流了。查理曼子孙之间的骨肉相残致使帝国**急剧衰落。查理曼的几个孙子为击败竞争对手,争相拉拢一些有权有势的大贵族,而在战乱频繁、贸易中断的情形下,货币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土地成为君主收买臣属的主要手段。于是,他们抛弃查理曼那套限制贵族领地规模的策略,开始允许同一个人拥有不止一个郡的领地。当一些贵族因领地膨胀而实力大增时,国王们自然而然地又向他们作新的让步,给予他们对其领地的世袭权利。西法兰克王国的秃头查理开此风气之先,877年他颁布诏令,承认由儿子继承父亲领地的做法。在北意大利,由于查理曼长孙罗退尔的软弱,贵族领主的**更加彻底。当奥托一世及其后人征服该地时,罗退尔被迫承认北意大利诸侯世袭制的既成事实。在东法兰克王国境内,领地世袭化要稍晚一些,但在康拉德二世(1024-1039)时期,以1037年**的《米兰敕令》为标志,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贵族领地也世袭化了。《米兰敕令》确立的原则是:任何领主(无论主教、修道院院长、侯爵、伯爵或其他任何领主)都不得被剥夺其领地,除非是按我们祖先的法令由其同级领主集体裁决他犯了罪;附庸在认为受领主或同级领主不公正对待而可能失去领地时,可以向帝国****上诉;领主的领地应由儿子或孙子继承,如无子嗣则可由**兄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承。[10](pp.383-384)

领地世袭化的意义是领主把所属领地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王权或政府权力连带地产—起分散给了权贵,再无王权能予回收。大世袭领主在自己的世袭领地上可以独行其是,全权管理领地内的各类事务,排斥王权对领地内部事务的干预。他们可以进一步分封听命于己的附庸,并设置**来解决附庸之间的**。[11](pp.45-50)亨利·哈兰姆总结了封建主义鼎盛时期法兰西的封建主拥有的特权:(1)铸造货币;(2)发动私人战争;(3)除向领主提供财政支援外,免除一切公共捐税;(4)摆脱司法控制;(5)在自己的领地内行使司法**。“这些特权是如此地广泛,与一切主权原则如此地相对,会令我们从严格的意义上把法兰西看作是一个诸多**的联合体。”[7](p.205)

这种中央政府**被排挤出地方政治领域的事态,与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9-11世纪西欧普遍的领地世袭化进程同时进行的一个事态是,伴随着内战和私战的绵延及外族的不断**,自由民得不到王权的有效保护,他们被迫依附于当地的强大领主以求在混乱时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领主的方式是将自己的土地奉献给某个领主,再在封建条件下取回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认自己是某个领主的臣属,从而承认从来就不存在的所谓地产的“授予”;作为领主的附庸,自由民获得了领主的庇护,但同时必须向领主履行提供劳役等义务,他们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剥夺,沦为了农奴。这个进程在遭维金人***严重的西法兰克王国地区发展*早,逐渐也扩散到意大利和德意志。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就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封建主义从*初的军事*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12](p.38)由封建主义组织的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西欧各地普遍修筑起来的城堡(注:城堡的兴起在西法兰克地区发生较早,在德意志则较晚,大约到11世纪后期才出现,见J.W.汤普逊:《封建时代的德意志》(James Westfall Thompson:Feudal German),芝加哥,1928年版,第304页。)则是这种经济形态的象征。随着封建主义的成*,西欧的城堡结构也逐步改进,在西法兰克地区,10世纪时的木结构堡垒建筑让位于11世纪以后的石块建筑。城堡强调了这样的事态,“即领主的**是基于拥有土地基础上的地方*现实”;它是力量的象征,虽然有时是用作镇压的武器,但也被当作保护周围村庄的手段。“领主和附庸、仆役和农民在城堡内高大的厅堂中一同按序进餐,这反映出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由双向*义务约束的、存在于**之内的社团

城堡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核心,但在**王权与*底层的农奴之间,不止是有一层领主,而是有好几个层次,每个领主都可将自己的领地划成数块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阶梯网络。一个大领主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附庸(vassal),国王和皇帝是他的领主(lord),但相对于这个大领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领主,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附庸;依次类推,直至**一等的普通骑士。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责任和义务。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但英格兰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体大小封建主宣誓尽忠王室,各级领主便与英王发生了直接的主臣关系。[14]这是英国封建主义的特点。事实上,欧洲各地区领主与附庸间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及运作方式各有所差,并无统一的规则;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制度与英格兰的封建制度大相径庭,法国与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远,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做法也不尽然。这正是西欧封建主义之“非系统*”的一个方面,恰如**史家威尔斯强调的那样:“处在其鼎盛时期的封建主义什么都是,就是没有系统*。它是粗略组织起来的混乱状态。”[15](p.638)

不过西欧的封建制度毕竟还有一些普遍*的规范。总的来说,封建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他们必须相互承担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领主除给予附庸封地作为其武器、衣食等费用的资源外,还有保护附庸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而附庸则必须宣誓效忠于领主并向领主履行诸种义务,大致包括应领主之召随领主征战、协助领主处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务、遇领主有特殊事情(如领主被俘需赎金赎身、领主之儿女婚嫁等)时捐献款项等。[10](pp.367-368)附庸必须遵守封建契约中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否则就是犯“大罪”(Felony),有可能失去采邑;而如果他能履行义务,其采邑即可父子相传,领主不得无故籍没。同样,如果领主不能尽到保护附庸的责任,或对附庸不公平,附庸就可宣布解除对领主效忠的誓言。12世纪后期开始有一些法学家阐述封建主从关系,这些受罗马法影响的采邑法法学家们非常注重“领主对领地的权利”(dominium directum)和“附庸的权利”(dominium utile)之间的区别,[2](p.220)他们对两者的权利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认为“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而不只是约束附庸的契约”。[16](pp.98-99)阿拉贡王国贵族向国王效忠的传统誓言是*好的佐证:“与您一样**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17](p.54)

世袭化的封建领主们珍视他们的权利,坚持这些权利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维护荣誉的神圣事业;与这项事业相比,对上级领主的忠诚——在**层次上即是对王权(也即**权力)的服从——似乎只能处于次要的地位。1022年布卢瓦公爵厄德致其领主法国国王罗伯特的一封信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态。布卢瓦公爵在得知国王将通过一次**审判来剥夺他的采邑时,拒绝出席受审而代以致信国王以示**。他在信中称:“……任何人都会认为我配得上继承〔财产〕。至于我从你那里领得的采邑,很明显它不是你以国王身份而拥有的,而是我感谢你的恩宠通过从我的祖先那里继承而得到的……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去捍卫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证明我自己的灵魂,我宁可死得光荣而不愿生活没有自尊。”[4](pp.36-37)

基于这种信念,中世纪领主与领主之间、领主与附庸之间发生争执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争执能通过同级领主的集体裁决或上级领主**的仲裁得到解决,但还有一些争执靠裁决无法解决,便只能诉诸武力,由此引发的贵族之间的私战十分普遍。13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再三颁布禁止王室直属领地内附庸间相互私斗的诏令可证明这类私斗的普遍*。另一个证明贵族私战普遍*的佐证是基督教会约束私战的努力: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几次宗教会议(989、990、994年)规定了一种称作“上帝的和平(Peace of God)”的惯例,号召封建主和封建武士在一定的期限内不劫掠教会财产和老弱病残人等。此惯例在11世纪中叶时在欧洲其他地方得到推广,名目变成了“上帝的休战(Truce of God)”,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从星期三日落至星期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10](pp.412-417)但从相反方面去理解的话,“上帝的休战”意味着封建武士还能在一周的其他三天中用武力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

封建主们与国王及皇帝之间的争执,也应包括在私斗范畴内,因为在封建主们看来,君主并非**权力拥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附庸,即上帝的附庸。封建权利的维护者、《保卫权利反对暴君》一书的作者宣称:“上帝授予国王到其王国,与附庸被其领主授予采邑的方式几乎完全相同。我们必须得出结论:国王是上帝的附庸,他们如果犯了大罪,也必然要被剥夺他们从领主那里得到的权益……既然上帝占据着**领主的位置而国王是附庸,谁敢否认我们必须服从上帝这个领主而非身为附庸的国王呢?”[16](p.99)那么由谁来行使这种对君主的剥夺?自然是那些自认为代行上帝旨意的封建主,他们往往以上帝之名义集体反抗君主。如在13世纪初反抗国王约翰的英国贵族武装的首领便自称是“上帝和神圣教会之军的统帅”,[18](p.67)这场争斗以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告终,英国贵族成功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也保护了自己的许多权利。

在德意志地区,封建诸侯对抗其领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意向更加坚决。德意志的封建割据势力源于日耳曼部落军事首领制,查理曼曾对古老的诸日耳曼公爵权势进行大力抑制,但始终未能将其彻底根除。在查理曼死后,东法兰克王国境内诸侯割据局面逐渐又恢复起来。从奥托一世起,神圣罗马帝国不乏有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皇帝,但在德意志内部,他们始终只能是几个大诸侯中的**人而已,故日耳曼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冠相继在萨克森家族(919-1024)、法兰克尼亚家族(1024-1125)、萨克森家族(1125-1138)、斯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1138-1254)间轮换传递。日耳曼人几大公国的首领可以承认国王和皇帝的职位,也**向皇帝宣誓效忠,但他们决不愿承认他们从国王处获得他们的公国,或者说从国王处得到他们的领地,他们声称他们的领地是“太阳采邑”(Sonnenlehen),即取自太阳的领地,以此来强调他们的完全自由。[19](pp.293-294)一旦时机来临,德意志诸侯总是毫不犹豫地反抗皇帝**,坚持自己**的权利。

封建主义政治机制便是这样建立在各级领主与附庸个人之间很不稳固的行为规范基础之上。这套规范,本质上是属于私法范畴内的东西,它们不能与现代**的那种公共法律混为一谈,现代意义上的公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学者称“在封建**里,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对此威尔斯作了这样的补充:“更确切地说是公法沦丧并消失了,而私法则来填补了这个真空;公共责任变成了私下的义务。”[15](p.640)

由于领主—附庸间阶梯型网络的破毁,封建**的界限也是杂乱无章,一个君主所**的东西,不是对某个确定的地域的**,而是他手中所掌握的“权利”之延伸。在所谓的封建“权利”中,由联姻所致的王朝继承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中世纪乃至近代早期的欧洲,王朝继承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王朝世袭体系安排的个人继承是**生存的自然伙伴,王室成员之间的联姻可以导致**像财产一样合并或甚至瓜分。因此,“外交家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嫁妆事宜上,嫁妆事宜乃是有关遗产继承或潜在遗产继承的一种国际**”。[21](p.94)这种情形,在法国加佩王朝(987-1328)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路易六世(1081-1137)安排其子路易七世(1137-1180)与阿基坦(Aquitaine)家族的女继承人爱丽娜结婚,有望使普图瓦(Poitou)、桑顿日(Saintonge)和圭亚那(Guienne)等大片领地并入王室直属领,使法国王室领的规模扩大整整一倍。但1152年爱丽娜与路易七世的离婚却一下子使这个成果消失殆尽,而随后爱丽娜与安茹伯爵亨利(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再婚更使法王的这个附庸的领地扩大到可怕的规模。[22](p.107)

基于**变化的联姻继承体系和不确定的私人契约关系,封建**(如果姑且把这些君主的领地称作“**”的话)的疆域显得*其模糊。例如,亨利二世(1154-1189)**着英格兰,同时又是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图棱伯爵和曼恩伯爵,他的权限“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英格兰只是他的行省之一。但是,他作为诺曼底等领地的领主,又应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因此他得去巴黎拜见法王以示忠诚。[23](pp.184,187)而此时的法国国王名义上是亨利二世的领主,对亨利二世的英格兰王国并无**权,就连对诺曼底等地,他实际上也无法行使有效管辖。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在决意控制诺曼底之前,先得在1202年以领主身份剥夺英王约翰在法国的采邑,随后再派兵攻占诺曼底公国。[24](p.7)而当1213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约翰并邀腓力普二世出任英国国王时,法国国王甚至可能把英格兰归入他的个人**。[25](p.32)确定法国国王的**区域是一件为难之事,虽然法兰西王国理应含括大致相当于原西法兰克王国的疆域,但当时人却往往只把巴黎周围的那一小块王室直属领地视为法国。迟至13世纪末,当法国国王的权力已大大扩展之时,法国南部一些地方如土伦等地的**还习惯于说“派信使到法兰西去”,他的意思是派人去巴黎。[26](p.388)同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名义上是德意志、北意大利众多诸侯的领主,但他对这些地区的**却*为软弱。可他作为西西里国王,却能在这个基督教国度的外围地区行使着*其严酷的**,剥夺了贵族、教士和城市的诸多权利。此外,他又在1229年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使自己的权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地区。[27](p.466)

这些缺乏稳定疆域范围的西欧封建**的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主权者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一个典型的事例是,1329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访问法国,在亚眠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五世的热情接待,但爱德华三世对是否应向法国国王表示臣服(按惯例是采用交握双手置于领主两手之间的仪式)迟疑不决,他的谋士建议他等回英国查阅有关古代契约后再决定对待法国国王的礼仪。在查阅了旧有契约后,爱德华三世致书腓力普五世称:“吾等已查悉〔英王对待法王的〕礼仪若何,故谨致此函告知,吾等在亚眠尊奉法国国王之礼仪应是臣属朝见领主之礼。[10](p.366)此**表明,英法两国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两国君主的祖先之间订立的契约规范,而不是由**间的平等法规来决定。九年之后,爱德华三世为对抗腓力普五世,积*地追求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他与德意志皇帝结盟的方式是向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斯效忠,自愿作皇帝的附庸,皇帝则封爱德华三世为皇帝在德意志西部的代理,随后爱德华便召集西德意志诸侯,要求他们出兵为他进攻法国国王。[28](p.22)可见,中世纪西欧**之间的联盟也是建立在个人契约的基础上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质完全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在层次上有所差别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顿·海斯声称在中世纪欧洲没有“国际关系”

四、领主是什么意思

领主是指在中世纪时期,拥有土地和领地的贵族或王室成员。

领主通常拥有对其领地内的土地、人民和资源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包括收取租金、征收税款、管理司法等。领主与领地内的农民和其他居民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封建制度,农民需要为领主耕种土地并支付租金,同时领主也需要为他们提供保护和维持秩序。

领主这一制度在不同的地区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领主制度尤为明显,领主们通过继承、购买或战争等方式获取领地,并在领地内行使自己的权力。领主的权力也受到其他贵族、国王或教会的制约,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

领主一词在现代语境中已不再广泛使用,但在一些文学、历史或游戏作品中,领主仍然是重要的角色。在这些作品中,领主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和**的人物,他们管理着自己的领地,与各种势力进行斗争,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总的来说,领主是中世纪时期封建制度下的重要角色,他们拥有对领地和人民的控制权,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居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领主制度在现代已经消失,但领主这一形象仍然在各种文化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和塑造。

本文链接:http://www.dongyuanwan.com/game/202408/5985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