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道藏 道藏怎么读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万寿道藏,以及道藏怎么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道藏的编纂历史
1、虽然《道藏》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但将道书收集整理,编成丛书,从东晋就已经开始。甚至道家载先秦两汉就有收集整理。一般认为,**部《道藏》的编撰,是东晋的“郑**书”。郑隐是东晋大道士葛洪的老师,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介绍并著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郑隐共收集道书261种,1299卷。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葛洪将“郑**书”分为“道经”与“诸符”两大类。近代陈国符先生将它们分为服饵、炼养、符图和算律四类。可见这些道书大多与科学技术有关。
2、除“郑**书”外,历代《道藏》的编修大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南北朝时期是道书撰著*多的时期,这一时期道书的汇集整理也十分频繁。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得到宋明帝的支持,广罗各地道经,编成《三洞经书》,并撰《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大约收集道书1228卷左右。陆修静还确立了道书的“三洞四辅”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在后世的《道藏》编撰中一直被使用。《三洞经书目录》早已亡佚,但据北周甄鸾《笑道论》所云,其中著录的道书多为经书、**、符图。梁代孟法师编成《玉纬七部经书》,收集道书的数目不详,但不会少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北周武帝崇道,建有玄都观,收集道经甚富。当时编有《玄都经目》,共有2040卷道经和4323卷经名。北周武帝另建有通道观,延请高道,汇辑道书。《云笈七签》卷85《王延传》云:“(建德三年,武帝)乃诰云台观精选道士八人与延共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观,令延校三洞经书,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藏。”
3、王延当时所编的《珠囊经目》收集道书大约8030卷,比前代有所增益。隋朝也编过道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大业年间(605-617年),内道场收集道教、佛教经典,撰成目录。其中道经得目录名为《众经目录》,收录选材风格不详、收书卷数不详。
4、唐代较为尊崇道教,《道藏》的编撰经久不衰。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所云:“唐尹文操《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尹文操是唐高宗时人,说明唐初就已开始编撰《道藏》。唐玄宗时曾编撰了两部《道藏》,一部为《一切道经》由太清观主史崇玄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和《一切道经目》。唐玄宗御制《一切道经音义序》中说:“今且据京中亡内见在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可见《一切道经》大约仅存二千余卷,实际可能不止这个数目。另一部《道藏》在开元年间编成,名为《三洞琼纲》,关于这部《道藏》的卷数有两种说法:7300卷和5700卷。即使是按*少的5700卷计,也比《一切道经》多出许多,这显然是由皇帝下诏,在**范围内收罗的结果。《三洞琼纲》之外,另有《玉纬别目》,所收多为记、传、疏、论约九千余卷。这是《道藏》编撰史上的一个高峰,但不久,这部《道藏》便全部被焚于“安史之乱”。
5、“安史之乱”以后,又有重修《道藏》之举。据杜光庭《太上黄录斋仪》所记:“上元年中收经录六千余卷,至代宗大历年,道士申甫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之后,咸通之间,两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这一时期收集的道经又没有留存多久,《道藏历代尊经纲目》曰:“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之余,散无统纪。幸有神隐子收合余烬,拾遗补阙,复为《三洞经》。”神隐子所编的《三洞经》卷数不详,但大致上应该保留了唐代《道藏》的规模。晚唐高道杜光庭在四川也收集道经,但止得三千余卷,卷数已少了很多。
6、晚唐至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繁,道经散失焚毁无数。只有吴越一带较为宁静。吴越王支持道士朱霄外重建《道藏》于浙江天台山桐柏宫。这部《道藏》以金粉写就,约有2000余卷,但所收道书质量不高,大概只是收集了江南一带的晚出道经。(在唐初释法琳《破邪论》和《辩正论》裏提及的道书,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取之与六朝和唐初的道经相比较,基本可以得到印证。但这些容易被认为是道教敬佛、礼佛的内容,在初唐以後及至《道藏》本中都已不见。[47]因此可能有过道教集中修订六朝旧本,删改去掉佛教色彩、容易引起佛教**内容以及净化道家义理的活动。至於这一活动发生於何时,具体的说法还不统一。如大渊忍尔认为发生在7世纪前半期,柏夷认为这是傅奕领头的反佛运动之一部分,则应发生在620年代。前田繁树认为是唐高宗时期的道教鉴於高祖、太宗朝佛教的辩难而对旧本做出修改。王承文也认为改订发生在初唐佛道论争之後。在以上诸说中,前田繁树和王承文的意见*值得重视。因为前田氏将此运动的发生定在高宗时期,这正与本文所论《玄妙内篇》“新本”出现的时间不谋而合。据释道世《法苑珠林》载,道士改写道经的事情至少发生了两次。一是在北周《笑道论》以後,二是在麟德元年(664)。[48]在这两次之间,622年成书的释法琳《破邪论》裏提及道教《灵宝消魔安志经》,下有小注说:“道士新改本”云云。[49]可见在北周和唐初,已有道士改换六朝旧本的行动。
7、675年《一切道经序》(S.1513)和683年御制的《道藏经序碑》似乎暗示了在高宗时期,更具体说是在670-680年代之间,有过一次对六朝道典的整理运动。[50]这次整理不仅是针对佛教的非难而删改容易引起争论之处、去除佛教化,也包括将旧典新编扩充,净化精纯道家义理。祇是由於材料的缺乏,我们对此次道典的整理情况不甚清楚。当然不能把所有六朝本向唐本的改换都认定在此期间,但至少也可将其看作是一个道典文本变化相对集中的时期。发生这一道典文本改写运动的历史背景也不难理解:巴瑞特(T. H. Barrett)说,唐初两帝与道教的关系实际并不紧密,从高宗开始,道教被李唐皇室充分重视起来。而他还注意到即便在唐初的几十年间,同一道典的文字变化也是很**的。敦煌道书中的唐写本道经,特别是那些曾经与佛教有关的,杂有佛教色彩的、道家义理不精纯的,大都经过高宗时期的修订,删改道经中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与“六朝旧本”已有很大不同。再到玄宗朝,就是所谓“唐本”,也又发生了变化,在此就不能详论了。)
8、北宋,是继唐朝之后又一道教兴盛的朝代。宋朝开国之初,太祖、太宗就开始注意扶植道教,召见道士,搜访道书、敕建宫观,使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的道教有所恢复。
9、道教经书,自唐玄宗时编成道藏之后,中原一带经过五代战乱,“经笈之逸”,散乱无伦。据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卷一二论述,“玉笈琅函,十无三二”。而南方《道藏》又编纂不精,虽有人收藏较多道书,也亟待纂修入藏。
10、随着北宋的统一,重编道藏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以唐代残存《道藏》3700多卷为基础,重修恢复《道藏》。到了宋真宗时,**者对道教的崇奉形成了**个**,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皇帝,并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张君房又选其精华编辑成《云笈七签》一书。宋徽宗登位后,出现了第二**,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诏搜访天下道书,刊行《政和万寿道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又有王钦若、张君房编校道书《大宋天宫宝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史称《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然仍不及唐代《道藏》。
11、其具体表现为列学的空前发展。现仅宋代流传下的列学著作就有:宋徽宗赵佶政和御注《列子解》(又名《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八卷;宋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列子释文补》二卷;孙鹦《列子注》;范致虚《列子解》;程俱抄本《列子论》;洪迈《列子法语》;林希逸《冲虚至德真经注》八卷。
12、而从宋朝诸书中与《列子释文》序言可知,列子在宋代广泛流传,而陈景元本人对《列子》也非常*悉。在阅读过程中,因为古书字句难通,对于一些疑惑无法解决。后来在司马徽水帐下获得**徐灵府所写《列子释文》,但已败坏不堪。后经他急手抄写,才得十之六七。他又据国子监本《列子》校勘,成《i化谬同异》一卷,附于《释文》之后。可见宋朝搜寻研究列子著作的力度之大,列子思想与义理得到空前发展。然宋藏亦毁无法窥全貌甚为可惜,
13、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其中大部分为道家哲学义理精华,历代帝王崇道记和道士与佛教论战之书,这些书经此焚经之后大部分不存。自晋唐宋以来历代隐士与道士精心积累保存的大批珍贵典籍,这一时期搜罗增编的各代隐士学者的孤本达到宋元《道藏》的**数字。经焚经之祸,自南北朝唐宋以来历代隐士与道士精心积累保存的大批珍贵典籍、道书,都而致缺佚,早已不存。而留下来的多是带有佛教色彩的经书。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与珍贵。历代道家诸子经典注疏大部分亡佚,古太玄部大部分亡佚、《道藏阙经目录》所载老君所传经典基本亡佚。现存者为明正统十年(1445)刊行的《正统道藏》及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国祥缉印的《万历续道藏》。
14、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5、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统、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谁知道《道藏》的目录和大概内容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
道经的修道价值,我想是不用多说的,大家都应该了解了,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说: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他哀叹:涸澈之鱼犹希斗水来全其生命,而人却不知以道全生。学道的一个方便途径就是读道经。《道藏》诸多的道经就是一条条使人离苦得乐的径路。
除此之外,道经还有很多社会价值,由于收书超出道教典籍的范围,却意外地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书。如《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广黄帝本行记》等,皆是早佚的古书,幸赖《正统道藏》加以保存。清代**学者孙星衍从中发现后,遂于嘉庆年间收入其所刻《平津馆丛书》中。清代另一**学者严可均在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也曾广泛利用《正统道藏》,以辑校逸文、遗书。
2、其次,现存明《正统道藏》上承元《玄都宝藏》和《大金玄都宝藏》,而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万寿道藏》版片的基础上修补而成的(元藏则加了全真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书,所以在版本学和校勘学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清代**学者惠栋说:“道藏多儒书古本。”*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经》等。清**学者毕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庄逵吉亦据“道藏”本以校《淮南子》。今《正统道藏》之《山海经》,虽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却出于宋《中兴书目》所录“每卷有赞者”,它不仅保存了一种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图赞》(不全),更是现存《山海经》版本中的孤本。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注》,皆以《正统道藏》本作为重要参考本。
道教经籍之价值,远不止上述两端。除它是宗教特别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资料外,对其他许多学术领域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3、中国哲学。在封建时代,儒家学者一直视儒学为正统,认为只有儒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佛、道二教既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哲学也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亦有相当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来看,佛道哲学与儒家哲学同样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东汉末产生以来,即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同儒家一样,广泛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为了树立和巩固自己长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扬宗教教义,曾对其宗奉的《老子》和《易》进行了大量的诠释,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达到这种宗教目的的各种方术。通过对《老子》《易》的诠释和各种方术特别是内丹术的阐扬,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如在许多道书中,主要是大量关于《老子》《易》的注疏中,有许多哲学“本体论”的阐释,在众多的内丹著述中,有许多“心*论”的阐释。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应该看到,道教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儒、释,它汲取了许多儒、释思想;同样,儒、释两家哲学的发展也有赖于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单就儒家的宋明理学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有赖于对释、道思想的汲取。
众所周知,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图说》,就是在汲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道教内丹学。其后的程、朱各家无不从佛、道汲取思想养料。儒、释、道三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汲取,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两家,而不同时研究三家,就很难对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许多人的共识。
4、养生和医*学。道教徒为求长生不死,一直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如它承袭了古代的**、导引、**等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使之在理论上、具体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长生不死的目的虽不能达到,但对健身延年却颇多成效。许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现存《正统道藏》中的这类著作,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与此同时,为了同样目的,道教又很重视对医学和*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医学家,***的有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代孙思邈。
他们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同时代医学家中之**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或者以**的医术救治世人,或者以医学巨著留存后世。这些著作现虽大半失传,但留存在《正统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包含有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的内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国医*学史不朽之作。唐以后,卓有成就的道教医学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之《仙传外科秘方》,以及清代**龙门派道士刘一明之《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是各代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医学的成就和发展,虽然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但它从宗教要求出发,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的贡献。如他们强调济世度人,因此十分重视医德,医生对病人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不分贫富贵贱,怨亲善友,一律以“大慈恻隐之心”“一心赴救之”。从普救众生的观点出发,又十分重视对下层群众和妇女儿童**的研究,注意医方的大众化和**的就地取材与廉价。
5、中国古化学。道教徒为了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继承古代炼丹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他们以为通过矿石**(或加草木*)的冶炼,可以炼成“仙丹”,用以服食,即可长生不死。故许多道士以毕生精力从事**的选择、配制、烧炼,经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过多少次试验,研究过多少种**的*质,炼就多少种矿石化合物。这种炼丹活动虽为宗教目的所驱动,但实际是在不自觉地从事化学实验。“仙丹”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炼成,但却观察到了许多矿石**的化学变化,认识了许多矿石**的*质,为中国古化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一般化学史家都称道教炼丹术为中国古化学的先驱,《正统道藏》所载大量外丹黄白术著作是中国古化学史的重要资料。中国三大**之一的黑色火*就是道士在炼丹中首先**的,时间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其根据见之于《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伏火矾法》。中国冶金史上*早的水法炼铜,也是道教外丹书首先记录下来的,时间在唐肃宗乾元元年至宝应年间(758~762),上书卷四之《丹房镜源》也记载其事。至于道士在炼丹中制造出具有实际疗效的内服和外用丹*,扩大了医*来源,更是不在少数。
6、此外,《正统道藏》所收的大量内丹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史料,也是研究气功学、人体科学的直接资料。
7、《正统道藏》中还有若干地理、文学、音乐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如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记邱处机西觐元太祖途中的地理、民情,就是研究当时中亚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收入《正统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动的记录,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如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将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定的贡献。
道教经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很多。
1、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通玄真经》(即《文子》)、《冲虚真经》(即《列子》)、《洞灵真经》(即《亢仓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
2、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诰》《道教义枢》《玄珠录》《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
3、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4、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5、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
6、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
7、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8、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
9、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
10、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
以上仅是道教经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书的主体。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书,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
11、儒书大抵指扬雄《太玄经》、邵雍《皇*经世》《伊川击壤集》、鲍云龙《天原发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学著作,如《易因上下经(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经(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数钩隐图》《易象图说》内、外篇等;
12、医书大抵指《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八十一难经》《图经衍义本草》等;
13、阴阳卜筮书大抵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玄妙白猿真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遁甲缘身经》《六壬明鉴符阴经》《卜大象星历经》等;14、诸子百家书大抵指除《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外,所收之《墨子》《鬻子》《鹖(hé)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子华子》《素履子》《无能子》《刘子》等;
15、此外,还收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等。
道藏收书之杂,曾为儒家和佛教徒所诟病,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说道经杂而多端。
道藏的出格收书,并非全无理由。
1、如上举《易经》,虽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即为儒家之专书,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祖述《易》是道教的传统,从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为方术修炼,特别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起,直到后世外丹、内丹各派无不祖述《易》。因此许多道教学者皆视《易》研究与《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且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学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宋代儒学。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齐等,在《易》学上的成就也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学著作的同时,兼收一些儒家《易》学书,似乎不无道理。
2、又如医书,道教从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重视医*学的研究,一方面借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济世利人。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道藏在收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兼收《黄帝内经》和《图经衍义本草》等,似也不无道理;何况黄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师,收托名黄帝的医书,在道教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如此,但是道藏收书过滥,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其中不少书都与道教无关或关系*少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说是道家虚心能容,如果说不足的话,可能是在宣传上突出道教本来教义特点不够。大家怎么认为?
三洞四辅分类法《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zuǎn)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说在东晋时已经萌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
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宫。”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
但是按三洞分类法,并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的出现。“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
太平部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朝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十二类分类法,大约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其时已有《三十六部尊经目》的出现,就是证明。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组织众经,标志着道教经书已被集结成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大量传播。《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反映了隋代前后道经作“藏”的情况:“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
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音《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别,若次安之。”
同书还记载了经函、经帙等规制。帙是盛装经书的丝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长卷经书则分在几个帙中,短卷经书则数部为一帙。若干帙合为一函。此外,从敦煌遗书中,可看到唐代的写经格式,先写经名,空一行书写经文,经文毕,再空行复写经名,每一行为**字。现存《正统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道藏怎么读
1、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
2、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部全部刊印的道藏。《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教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
3、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学著作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
4、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
关于万寿道藏和道藏怎么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dongyuanwan.com/game/202411/11991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黑风山副本 梦幻西游黑风山副本攻略
1、副本进入找国境的小二(66 69)进入2、进入副本后,场景为解阳山,找玄奘、刘伯钦、婆婆3个NPC领取任务(不用组队,单人任务),并完成N [详细] -
逍遥阵容搭配**,道天录阵容搭配大全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逍遥阵容搭配**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逍遥阵容搭配**的知识,包括道天录阵容搭配大全的问题都会给 [详细] -
方舟生存进化英文 方舟生存进化在steam叫什么
《方舟:生存进化》在steam中叫ARK:SurvivalEvolved。想要在steam中找到《方舟:生存进化》游戏,只需在steam搜索栏中搜索ARK:SurvivalEv [详细] -
三国梦想无惨 妖气漫画 三国梦想无惨
一、三国梦想系列1 三国梦想1,2,32 星彩乱舞+无残3 甄姬乱舞4 月英无惨5 甲费姬无残三国梦想内容简介:一次无奈跳崖,却遇上一个奇怪的老 [详细] -
剑网3唐门 剑网3唐门唐小夕在哪
唐家堡的俯瞰是剑网3唐门轻功成就,要跳上唐家堡顶端。这个轻功试炼非常需要耐心,因为唐门地图里的建筑都比较高和复杂。具体步骤如下:1、 [详细] -
光明vs黑暗**英雄 光明vs黑暗**英雄密码
光明VS黑暗3 42*终完美版**英雄密码是什么?光明vs黑暗3 42*终完美版是由飞飞之列制作的一款魔兽防守地图,这也是魔兽地图史*为BT的一款地图 [详细] -
kof97模拟器 局域网单机怎么连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kof97模拟器,以及局域网单机怎么连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重要的是 [详细] -
美少女梦工厂 美少女梦工厂4所有结局攻略和各种触发**
1、结局一:魔族的**(也就是俗称的魔嫁)触发时间和地点及**:2、和魔王子结婚吗~那一定要和他有足够高的好感度~所以~特殊**就随之而来了 [详细] -
末日少女 末日少女珍娜的生存日记正版
一、末日少女cg怎么触发1、首**入末日少女游戏后用**章*后一张照片拍**环,打完**个boss旁边的瓶子后,提交**章布赖恩的**张照片。2、其次 [详细] -
剑网3安史之乱剧情 剑网3大明宫剧情是什么
剑网3安史之乱大明宫背景剧情故事唐朝的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宫)之东,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李世民建造 [详细]